

洗錢,這個聽起來似乎離普通人很遙遠的事情,其實早已滲透到我們生活的角落。從街邊小店的“代收代付”,到網絡上的“兼職刷單”,從貨車司機的“代收款”,到普通人的“銀行卡租借”,犯罪分子總能找到看似合法的外衣,將贓款披上“正常交易”的偽裝。以下幾個案例將為你揭開這些藏在日常里的洗錢陷阱,讓每一個人都能看清背后的風險,提高自我防范意識,守住自己的法律底線。
詐騙團伙通過貨運平臺下單跨省運輸貨物,以收貨方銀行卡限額為由借用司機銀行卡接收贓款,隨后通過現金交付或轉賬完成資金轉移。
真實案例:2024年10月28日,貨車司機小劉在某貨運平臺接到從四川樂山到陜西西安運輸鋼管的訂單。與對方微信溝通后,對方先支付了300元訂金,后又因貨物問題無法運輸轉來400元補償,贏得了小劉的信任。次日,對方再次聯系小劉,稱有腳手架需運往西安,并以發貨方銀行卡限額為由,請求借用小劉的銀行卡接收1.5萬元貨款,小劉同意后收到了廖某的轉賬。他取出1.5萬元現金,按要求將1.4萬元交給了林某,自己留了1000元。當天下午,小劉的銀行卡被凍結,對方稱會處理并取消訂單,將1000元作為補償留給小劉,小劉察覺異常后報案。經調查,這是一起犯罪團伙精心策劃的洗錢案,遠程操控的“上家”設計圈套轉移資金,小劉在不知情下協助完成資金流轉,林某則負責接收涉詐資金。林某及其同伙徐某用同樣手法哄騙多名貨車司機參與洗錢。經四川天府新區(四川自貿區)檢察院提起公訴,法院以掩飾、隱瞞犯罪所得罪分別判處林某、徐某有期徒刑一年一個月、十個月,并處罰金。
犯罪分子通過茶樓、花店、蛋糕店等實體店轉移涉詐資金。
真實案例:2024年,四川綿陽一家茶館老板老李正常經營著茶館。某天,幾個客人來到茶館,要求開個安靜包間,還點了撲克牌、茶水小吃 。在打牌期間,這些人多次拿著茶館收款二維碼的轉賬記錄,找老李兌換現金。老李沒多想,只當是客人打牌賭博需要,就一一給他們兌換,直到店里備用現金換完,這些客人才離開。可沒過多久,警察找上門,告知老李因涉嫌參與“洗錢”犯罪已被立案,需去派出所接受調查。老李這才知道,那些客人進入茶樓時,偷偷拍下收款二維碼發給境外實施詐騙的上家,上家把詐騙來的錢掃碼轉給老李,這些人再憑轉款記錄找老李換現金。就這樣,老李在毫不知情的狀況下,成了電信網絡詐騙犯罪的“幫兇”,幫犯罪分子取錢套現。隨后,警方迅速行動,通過分析研判,鎖定了以李某、張某等4人為首的犯罪團伙,并在德陽、遂寧、福建等地將他們相繼抓獲,查扣涉案資金60余萬元。最終,李某、張某等4人被公安機關采取刑事強制措施,等待他們的是法律的嚴懲。
真實案例:江蘇鹽城的蔡女士經營著一家花店。某天,她接到一個陌生顧客的微信訂單,對方稱想送女友一束特別的現金花束。雙方敲定好包裝費用后,顧客以忙碌走不開為由,將2萬元直接轉賬到蔡女士銀行卡,讓她取現制作花束并送給指定客戶。蔡女士沒有多想,完成了這筆訂單。然而,送花后僅僅一小時,蔡女士就收到銀行卡被凍結的通知。原來,“神秘顧客”轉入她銀行卡的資金,實則是詐騙犯罪的贓款,通過這種看似正常的消費定制,將贓款“洗白”為現金 。鹽城警方迅速展開調查,精準鎖定了涉嫌洗錢的嫌疑人,并成功將其抓獲。最后,涉案嫌疑人已被依法逮捕,蔡女士雖無主觀故意,但也因卷入案件,銀行卡被凍結,生活與生意受到不小影響。
線上詐騙得手后,犯罪分子通過“車手”團伙安排網約車、閃送等服務運送現金或黃金,司機或配送員在不知情中成為洗錢工具人。
真實案例:上海警方接到反詐中心預警,轄區居民龔先生疑似遭遇電信網絡詐騙。經了解,龔先生在網上結識所謂“資深金融人士”,被誘導投資,已陸續投入十幾萬元。民警到達前10分鐘,他剛通過貨拉拉閃送寄出5萬元。民警迅速找到閃送員,此時錢還未交到取現人員手中。為避免打草驚蛇,民警喬裝成閃送員前往約定交付點。接頭人十分警惕,不斷更換交付地點,最后讓民警把錢放在距離原目的地三公里左右的停車場一輛卡車車輪下。民警在此設伏,成功抓獲前來取錢的犯罪嫌疑人鄧某,現場繳獲現金十萬多元,其中包含鄧某當天通過閃送獲取的其他六筆被害人被騙現金。鄧某交代自己是“車手”,專門幫詐騙團伙取送詐騙贓款,按1%抽取提成,當日已跑6單。他最初被兼職廣告吸引,繳納一萬元保證金后,經老手指導熟悉流程,詐騙團伙還租車供其使用。最終,鄧某因參與洗錢被依法處理,受到法律制裁。
真實案例:上海的姜先生遭遇投資理財詐騙。騙子以線下交付現金投資款可省平臺交易費為由,誘使他購買黃金并取現,用網約車運送所謂“投資款”。司機接單時不知是現金,姜先生按騙子指示隱瞞。接頭人十分警惕,不斷更換交付地點以躲避追查。上海警方通過警銀合作預警機制鎖定姜先生,在他已將財物送出后,迅速找到司機,順著線索一路追蹤。最終在寶山區一間旅館內將向某、龍某等4名負責取送財物的犯罪嫌疑人抓獲,當場查獲現金7萬元及價值30余萬元的17件黃金首飾。經調查,犯罪團伙通過境外通訊軟件與上線聯系,利用網約車司機的不知情,將網約車變成“運鈔車”,以此逃避警方偵查打擊。最終,4名犯罪嫌疑人因涉嫌掩飾、隱瞞犯罪所得罪,已被依法采取刑事強制措施,等待他們的是法律的制裁。
代繳電費、虛假投資課程退費、二手交易等新型手段。
真實案例:深圳的李女士去年報名了一門網上寫作課程。不久前,她接到自稱課程機構工作人員的電話,稱因政策調整可辦理退費。李女士添加對方聯系方式后,按指示下載了一款App。對方在App上發送營業執照和工作證照片,還展示其他學員成功退費的截圖,李女士逐漸放下戒心。之后,騙子告知李女士,需通過投資特定產品的方式退回課程費用,操作完成后就能提現退費。在對方誘導下,李女士來到金店,購買了價值3萬多元的黃金。接著,騙子讓她通過閃送將黃金送到指定地點。李女士照做后,滿心期待著退款,卻發現App無法提現,聯系對方也無人回應。警方在追蹤一起電信詐騙案時,發現李女士購買黃金的資金來自詐騙贓款,其送黃金的行為被詐騙團伙利用來洗錢。盡管李女士是受騙上當,但因協助轉移犯罪所得,也卷入案件,面臨法律的調查和處理。
真實案例:西安的吳某與馮某盯上了代繳電費“生意”。馮某在自己公司公眾號宣傳“代繳電費有優惠折扣”,吸引用電量大的民營企業客戶,以9.3 - 9.5折收款。接著,他把錢按9.1 - 9.2折打給上線吳某,并提供用電戶信息。吳某扣除提成,或直接轉賬給上游犯罪分子,或將錢兌換成虛擬貨幣轉過去。上游犯罪分子則用電信詐騙贓款為用電戶充值電費。通過這種操作,贓款披上電費的“外衣”進入電力公司賬戶,實現“洗白”。短短5個月,就有31名受害人的340余萬元被騙資金被用于電費充值。最終,法院審理認定,吳某、馮某明知他人實施電信網絡詐騙,仍提供支付結算幫助,構成幫助信息網絡犯罪活動罪,分別判處兩人有期徒刑二年,并處罰金。
真實案例:上海市民林先生在閑魚出售iPhone16 pro max手機,買家以銀行直接轉賬為由獲取其銀行卡信息,轉賬后林先生將手機交予跑腿。同樣,胡先生也在二手平臺上架了蘋果手機,因買家以“公司采購直接轉賬”為由讓其提供了銀行卡賬號,轉賬后胡先生通過閃送將手機送出。而實際上,這些轉賬資金都是電信詐騙受害者的被騙資金,詐騙分子利用二手交易中賣家的銀行卡作為洗錢賬戶,獲取手機后再將其賣出獲利,以此逃脫警方追蹤。最終,林先生和胡先生的銀行卡均因涉及詐騙被公安機關凍結,影響了他們的日常生活,如房貸無法扣除、業務往來受限等。